5月9日下午4:42,温州市民何先生开着车送女儿回家。女儿坐在副驾驶座上,才两岁半,正上幼儿园。在划龙桥路和东龙路交叉口拐弯时,女儿突然打开车门,身体从车里往外掉。何先生侧过身子伸手去抓,但没抓住,女儿还是摔在了马路上。
情急之下,何先生顺势从副驾驶座手脚并用地爬出来,两脚腾空地飞奔向女儿。他没有刹车,车子继续往前溜走。一辆出租车紧跟在车子后面。看到有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子趴在马路上,司机紧急刹车,停在那里。
何先生从地上抱起女儿,去追“无人驾驶”的车子。出租车司机见小孩已被抱走,重新启动。
车子大概自动开出10多米后撞上行道树,保险杠受损,行道树则被撞歪。何先生女儿的脸上和左手被擦伤,幸好无大碍。
捡回鞋子,何先生慢慢向车子方向走去。反正车子已经撞了,何先生也不急了,只顾紧紧抱着吓得大哭的女儿。
跑了几步后,何先生发现女儿的鞋子掉了,又走回来捡鞋子。边走边回头看车子。(此时车子已撞上了路边的行道树)
两岁半女儿掉下车 爸爸跳车去追
紧跟在后面的出租车刹住了
无人驾驶的车子撞上了树
昨天,这段视频在微博上热转。
考虑司机情绪交警暂缓处理
事发时,温州交警二大队二中队副中队长陈舒正在路口执勤。当时他真被吓到了:一辆车子不偏不倚撞在路边行道树上,车里竟然人影都没有。
很快何先生抱着女儿过来了。“老爸满头大汗,是吓出来的冷汗,女儿在手里拼命哭,特揪心。”陈舒回忆说。
据何先生介绍,他从幼儿园接了女儿后,一开始是和往常一样让女儿坐在后排的,后排儿童锁也锁上了。后来女儿可能坐得不耐烦了,硬是要爬到前面来。虽然前排没有安全锁,但他看快到家了,所以就没有制止。谁知道女儿突然打开车门往外掉。
查看了监控后,陈舒发现何先生至少有两项违规操作,一是从直行车道强行变道至左转弯车道,二是没系安全带。
考虑到何先生刚从惊吓中走出来,马上处理他对他精神打击太大,交警决定暂缓处理。
发生这样的紧急情况怎么办?
何先生知道让女儿坐后座,却没坚持到最后;他能在第一时间下去救女儿,却忘了刹车……在这件事情里,何先生有对有错。
事后何先生曾说,当时他很紧张,心里只想着女儿,哪记得什么刹车。对此,交警表示,事故地处十字路口,车子转弯时时速在20公里左右,让车子“无人驾驶”撞上前面的人怎么办?这是很危险的。
交警提醒,如果驾驶员有急事需马上下车,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先开警告灯,然后靠边停车。如果实在来不及,可以在原地开警告灯并急刹。
儿童在车里
3种举动很危险
最近,包括我在内,部门里有好几位同事都刚有了宝宝,看完这段视频,在我们办公室引起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觉得:这实在太惊险了,开车带宝宝出去,一定要在后座准备儿童安全座椅。
时速50公里碰撞一个4岁孩子的抛射力达400公斤
据交警介绍,如果有小孩子在车里,有3种举动非常危险:
一、大人坐在副驾驶位子,怀抱小孩。因为发生事故时人的冲力是向前的,清华大学汽车碰撞研究室的实验数据显示,当车速达到每小时50公里时,一旦发生碰撞,一个4岁孩子所能产生的向前抛射力量高达400公斤,大人根本抱不住。
这样的结果是,要么孩子变成大人的“安全气囊”,要么孩子像子弹一样从父母手里飞走。
二、小孩坐在副驾驶位置,乱蹦乱跳。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驾驶员的第一反应是打方向保护自己,受重创的往往是副驾驶座。而且大人能迅速反应,采取措施自保,小孩不懂得保护自己。有专家做过实验,坐副驾驶位子的孩子,受到致命伤害的可能性比坐后排高60%左右。
三、开着天窗,小孩站起来从天窗探出头玩。这样容易影响司机开车,一旦遇急刹等情况,小孩很可能直接从天窗飞出去。
让小孩坐在驾驶座后面的安全椅上最安全
目前汽车里用于保护儿童安全的设施主要有3种,儿童安全座椅、儿童安全锁和儿童安全带。
温州交警表示,保护小孩安全目前最理想的做法是让小孩坐在驾驶座后面的儿童安全座椅上,然后再系上儿童安全带。
研究显示,使用面向后的儿童安全座椅,可使乘车伤害减少76%,重度损伤人数减少90%。但2010年浙江省疾控中心和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在对110195名汽车驾乘人员调查中,发现儿童使用成人安全带的比例仅为4%,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几乎为零。
大多汽车配有儿童安全锁,有的在后座,有的前后座都有。儿童安全锁锁上后,只能通过驾驶座的按钮打开。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车子上配备的都是成人安全带,小孩并不适用。不仅用起来不舒服,由于小孩个子小,很可能从安全带里溜出去。因此要配备专门的儿童安全带。
有些省市已明令禁止儿童坐副驾
据一位从法国回来的朋友介绍,在法国,为保护未成年人安全,明确规定10岁以下儿童乘车必须坐儿童安全座椅。
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法律。英国规定3岁以下孩童,3岁至12岁或135厘米以下孩童在车内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或加高座椅;新西兰规定5岁以下孩童必须使用合适的儿童安全座椅,而且孩童必须坐在后座。目前,我国也有部分地区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禁止儿童坐副驾驶位子,包括广东、河南、成都等地。